2018.11.27心理夜话《爸爸去哪儿了?》
编号 | 2018050444 | 服务区域 | 东城街道 |
服务地点 | 东营广播电视台 | 所属团体 | 东营一道教育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志愿服务队 |
联系人 | 魏* | 联系电话 | 1555382**** 0546-820**** |
服务时长 | 2小时 | 活动日期 | 2018-11-27 19:30:00 至 2018-11-27 21:30:00 |
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父亲,是一个家庭角色,他在家庭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但他们往往只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,在家庭里,忽略了自己作为“父亲”的位置和身份。从家庭角色来说,父母不仅承担孩子的“养”,还需负责“育”。物质上的“养”只是第一步,“育”是第二步,也是形成和健全人格发展的关键。而“育”主要由两部分起作用——学校和家庭。学校“育”知识和文化,家庭“育”性格和人格。知识改变命运,性格则决定命运。学校重在“育”做事,家庭重在“育”做人。 首先:安全感 经济稳定, 母亲的情绪, 力量感 温暖感 第二:性别认同 第一个时期,为孩子3至6岁。让孩子形成性别认同。对男孩而言,这一时期喜欢模仿父亲的一些言行,从对父亲的认同获得自己性别的认同,也通过父亲的言传身教习得男性化的性格特质。这时,父亲的教育与鼓励,会影响孩子长大后的毅力、意志力、抗挫力,人际交往能力、判断力,以及果断、勇敢、拼搏等一些特质。对女孩而言,父亲是生命里第一个亲密的男人,她会从父亲对母亲的爱,来认同和接纳自己的女性身份。父亲身上的一些特质与习惯,以及她与父亲的关系,对其以后与异性的交往,和寻找人生伴侣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。 第三:成长过程中,建立界限感 母亲是情感陪伴。父亲,在孩子的意识里代表着社会规则与潜规。孩子会从对父亲的认同,来认同社会。这时期的孩子对社会充满好奇,他会试探人生的第一次,小心翼翼的试探底线、试探边界,这时,父亲必须来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,尤其是孩子犯错后,要立即指出来,以孩子比较好接受的方式适当的给予相应的惩罚,这会在孩子在成长中竖立起边界感与规则感,这有利于他在学校遵守校规,进入社会后遵守法律。 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自主期,此时,他会通过跟父母不一致的行为和作法来摆脱父母,不再依赖父母,以获得人格的独立。因未成年,心智不成熟,有些叛逆难免把握不了尺度,这就需要父亲的陪伴、引导、支持与鼓励。父亲在青春期的孩子身旁,就犹如定海神针,会让孩子得到支持与力量。父亲在能理解、认同、鼓励孩子里,能够让孩子认同“我已长大,我要承担更多的责任”。青春期的孩子也会试探或违反一些规则与边界,父亲同样要正确的引导与教育,给他建立更为具体的更为细化的规则感与边界感,让孩子不至于成为脱缰野马,不知走向何处,能及时使孩子走上正道。 第四:人格发展过程中,榜样的力量 孩子进入4-5岁阶段,自我已经形成,非常需要的心理营养是:肯定、赞美、认同。这个阶段爸爸要隆重登场,比妈妈更多的参与孩子的成长,因为爸爸能给到孩子力量感,爸爸一句表扬胜过妈妈50句表扬。这阶段得到足够的肯定赞美,孩子会自信,给自己建立一个正向的价值感, 孩子进入6-7岁阶段,孩子这阶段需要一个榜样一个模范,大部分会找妈妈或者爸爸做模范,在她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的时候,回来跟爸爸妈妈说说,爸爸妈妈就能帮助她解决。追随榜样,在追随的过程中获得很多快乐,这就叫主动学习,主动学习是快乐的,不可阻挡的。 三、几种父亲角色缺失对孩子的影响 第一类:专注事业,而忽略家庭及孩子的成长父亲 事业型的父亲,把精力和时间几乎全放到了工作上,其完成了自己的社会功能,但家庭功能丧失。这类型的父亲,应重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,完成好自己的家庭功能。不仅仅只满足其物质上的需求,也要多给予精神食粮。尤其是当孩子青春期时,父亲要多给予关注与正性的引导,给予力量及支持,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。 第二类:家母强父弱型,庭结构错位, 母强父弱型的家庭结构,容易导致孩子的不认同。母亲的教育难以建立孩子的规则感,对于这种家庭结构,在家庭教育上建议母退父进,父亲站到教育的前列,对孩子进行教育。 第三类:单亲家庭 对于父爱缺失的单亲家庭,母亲可以虚拟一个父亲形象在孩子心中,比如在教育时,可以说“如果你父亲在的话,他会怎样……”等等之类。在孩子心中竖立一个威严的父亲形象,让孩子有正确的引导,有规则感与边界感